
金年会中国产ECMO系统获欧盟医疗器械认证
金年会 新华社布鲁塞尔/广州1月27日电(记者马晓澄 丁英华)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体外膜肺氧合(ECMO)系统近日获得欧盟认可的南德认证检测公司认证,意味着该产品符合欧盟医疗器械安全与性能要求。
深圳汉诺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ECMO系统,是中国自主设计研发的高端医疗装备,2023年在国内获批上市,打破了欧美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局面。
据该公司介绍,此次获得南德认证检测公司认证的ECMO系统包含4个产品,分别为体外心肺支持辅助设备、一次性使用膜式氧合器套包、一次性使用膜式氧合器和一次性使用离心泵泵头。该系统既可用于医院内部的辅助支持,也可用于救护车转运等紧急情况。ECMO套包使用时长可达14天,能满足临床上绝大部分使用需求。
南德认证检测公司是欧盟认可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可依据欧盟医疗器械法规,为医疗器械制造商提供严格的合规评估与认证服务。

金年会我在岗,请放心——乙巳年春节重大工程一线坚守者扫描
金年会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
从银装素裹的北方到山清水秀的南方,从奋力赶超的广袤西部到引领发展的东部沿海,一大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项目正常运行、建设正酣。
春节万家团圆时,总有一批人在岗坚守。看!那些坚守的身影,干劲十足,以辛勤的付出展现奋斗者的风采;听!那运转的机器,轰鸣阵阵,如火如荼的施工现场吹响了新一年的奋进号角。
满怀希望,开拓进取。放眼神州大地,人们以蛇行千里的劲头建设美好生活,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坚守,保障工程运转
贵州百万群山之中,“中国天眼”凝望星河。
春节期间,“中国天眼”现场维保负责人雷政坚守岗位,负责对望远镜设备进行全天候例行“体检”,保障项目稳定运行。
“自正式投入使用以来,‘中国天眼’持续全天候稳定运行,帮助我国科学家在脉冲星、快速射电暴、中性氢、纳赫兹引力波等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雷政说,大家努力做好维保工作,为“中国天眼”稳定高效运行贡献力量。
大山中“天眼”观苍穹,江河上航船行万里。
这是1月29日拍摄的重庆果园港。新华社记者 田金文 摄
1月29日,调度员耿杰在重庆果园港集装箱公司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内值班。新华社记者 田金文 摄
大年初一,重庆果园港集装箱码头依旧繁忙。多艘集装箱船舶停靠在码头,桥吊起起落落,卡车在堆场来回穿梭。在生产调度指挥中心,调度员耿杰和同事们正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有序地调度指挥着码头的运转。
作为长江上游最大的港口,果园港这些年逐渐成为长江联通全球的“中转站”之一,货物可通达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虽然不能与家人团聚,但看到货物能顺利发运,我心里就很踏实。”耿杰说。
1月28日,长庆油田第二采油厂抢险队员在井场吃了一顿特殊的“年夜饭”。新华社发
1月28日,长庆油田第二采油厂工人在检修设备。新华社发
在西气东输的节点城市甘肃庆阳,长庆油田第二采油厂的工人正守护着祖国的“能源动脉”。除夕当天,这里气温低至零下15摄氏度,一处集气站的两口“保供井”井口冻堵了,运行出现异常。
抢险刻不容缓。17时许,接到通知的生产技术室副主任耿帅迅速集结应急班两名员工,携带工具赶赴现场。作业区通往井场的道路,山大沟深、坡陡弯急。经过一个小时的颠簸,他们才到达井场。
一场与时间赛跑、与寒冬对抗的“抢险战”在除夕夜打响。关闭针阀、观察压力流量、拆压力表、启动注醇泵……历经4小时鏖战,气井管线压力回降,运行恢复正常。
“我已经7年没回家过春节了。虽不能陪家人,但能让老百姓度过温暖的春节,再辛苦也值了。”作为应急班的一名老员工,李忠权用实际行动默默守护着每一口气井、每一条管线。
奔忙,铆足干劲奋战
新年新征程,在一线岗位上奔忙,每一个人都铆足了干劲。
这是1月31日拍摄的昌九高铁南昌扬子洲赣江公铁大桥(西支)施工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郭杰文 摄
全长19公里的南昌扬子洲赣江公铁大桥,是南昌至九江段高铁的控制性工程。春节假期,中铁大桥局20多名工人在有序架梁施工。
登上12层的笼梯,站在距离地面20多米高的大桥北引桥浇筑梁上,中铁大桥局技术员朱泽尉和同事早上8点便开始操作4个千斤顶对钢绞线进行张拉,以此增强高铁桥梁的强度和负载能力。
春节值守,每一分付出都弥足珍贵。“00后”朱泽尉相信,“每一个人的努力,都将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一大批重大工程正处于建设冲刺期。
在犹如刀切斧劈的贵州花江峡谷,刚合龙不久的在建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飞架于“地球裂缝”之上,它将于今年6月建成。
工地巡检、缆索监控、安全维护……春节期间,这座世界级大桥依然有工人坚守。“项目建设进入冲刺阶段,为了保障大桥如期建成通车,我们坚守岗位,深感责任重大。”花江峡谷大桥二工区副工区长罗桂林说。
1月28日,工人在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现场施工。新华社发(贺蔚安 摄)
机器轰鸣、车流穿梭、施工有序,在江西省景德镇市的乐平水利枢纽工程左岸施工现场,阳光照耀下的建设者们干劲十足。
“冬天是水利建设的黄金时期,加上3月份当地将进入雨季,建设工期很紧张。”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乐平水利枢纽项目负责人林谋辉说,目前建设进入关键期,一刻也不能停。
地处鄱阳湖水系、乐安河中游的乐平水利枢纽工程,是国家水利建设重点项目。项目计划于2027年4月竣工,届时将提升当地防洪安全能力,并预计能灌溉超过70万亩的土地。
厦门翔安机场一期工程计划在2025年底基本建成。春节期间,来自中建三局的项目负责人聂园园和210多名施工、管理人员坚守现场。“机场项目建设标准要求高,建设区域复杂,有的工序相互交叉。我们想利用春节其他工序放假的窗口期,加紧建设。”她说。
期许,共圆家国梦想
一个个重点工程,承载着建设者的美好期许。记者在建设一线采访,听到了不能回家的遗憾,也听到了更多关于未来的祝福和期盼。
“草原动车梦,是百万牧民的梦想,也是我作为一个建设者的梦想。”来自中铁二十二局的王闫东,过年期间一直奔忙在太锡铁路施工现场。
太锡铁路南起崇礼铁路太子城站,北至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线路全长392.2公里,预计2026年12月具备开通条件。锡林郭勒盟牧民的“草原动车梦”将随之实现。
大年初一凌晨3点多,王闫东和工友们爬起来吃了顿热乎饺子,便进入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坝上地区的太锡铁路荷包隧道工作。
焊接钢拱架、喷灌混凝土、加固稳定岩石……300多名工人甩开膀子加紧施工。“去年3月到现在就回了一次家。工期紧张,春节必须坚守岗位,能参与国家重点项目建设感到很自豪。”王闫东说。
春节期间,在山西省吉县古贤水利枢纽工程施工现场,工程建设部负责人李振国和同事们正积极推进导流洞施工工作。“高质量建设好古贤水利枢纽工程,早日发挥效益,为两岸及下游造福是我最高兴的事儿。”李振国说。
作为黄河干流关键控制性工程,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减淤、供水、发电、灌溉等功能,建成后将极大改善晋陕两省水源条件以及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想想自己的工作这么有意义,不能回家的遗憾就会弥补很多。”李振国表示。
秦巴山区,西康高铁站房项目建设现场,60余名施工人员正忙着桩基成孔、捆扎钢筋笼、浇筑混凝土,10余台大型机械轰鸣声此起彼伏。
中铁建设集团西康高铁项目部安康西站技术主任杨本正说,自己的妻子也在这个项目工作,今年夫妻俩都坚守岗位。“这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高铁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这条铁路贡献力量,我们很自豪!”
1月30日,在中建铁投芳白城际铁路项目隧道施工现场,何旭昌(左)和同事进行每日例行巡检。新华社发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网的关键一环,中建铁投芳白城际铁路项目一端连着广州核心区域,一端通达白云国际机场。
主动留在项目上值班的何旭昌每天都要穿梭于盾构区间进行设备巡检。一趟下来,他需要在隧道里走上5公里多。何旭昌表示,这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和荣耀。据了解,该项目建成后,将大幅提升大湾区交通效率,助力大湾区更快融入国际经济格局。
文字记者:胡星、欧东衢、骆飞、李劲峰、周科、柴婷、杨帆、梁军、张斌、田金文
视频记者:杨焱彬、刘勤兵
海报设计:曾学真
统筹:金地、李梦娇、方思贤、郭兴

金年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北京花卉交易中心转型升级 助力首都“花园城市”建设
金年会 北京市丰台区花卉栽培历史长达800余年,有着“花卉之乡”的美誉,是北方地区重要的花卉集散地和现代花卉产业集聚区。坐落在丰台区的北京花卉交易中心,服务范围广泛,覆盖京津冀乃至全国的花卉市场,是国内花卉流通贸易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北京花卉交易中心依托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形成了集花交易、花科技、花文化于一体的综合创新载体,推动当地花卉产业从传统种植批发业态升级为集研发、生产、销售、观光、服务于一体的花卉生态全产业链,持续助力北京“花园城市”建设。
目前,北京全市公园总数达到1065个,公园游憩体系初具规模,生物多样性持续向好,全民参与植树造林已成新传统,社会共建共享理念深入人心。预计到2030年,北京花园城市景观格局和风貌特色将初步彰显。
记者:夏子麟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金年会既温暖过冬又绿色低碳——山东今冬新能源供暖观察
金年会 新华社济南1月24日电 题:既温暖过冬又绿色低碳——山东今冬新能源供暖观察
新华社记者萧海川、张武岳
寒冬腊月,在山东德州武城县广运街道,道边沟渠中的水已结上了冰碴。但在广运街道居民宋保华的家里,坐下没几分钟,记者身上的羽绒服就穿不住了,墙上的温度计显示室内温度为26摄氏度。
“这个冬天,家里的地暖烧得可好嘞,白天只敢把阀门开一半,要不然烘得太热,人受不了。”56岁的宋保华说。
这么热乎的暖气,还是宋保华住进这个家十来年第一次遇到。老宋一家,之前依靠天然气壁挂炉采暖过冬。“一立方米天然气两块多钱,一个冬天要烧掉1000多立方米,室温也就20摄氏度上下。”老宋说。
2024年10月,宋保华所在的小区被纳入老旧小区供暖改造项目,家里用上了集中供暖。
“你知道新上的集中供暖,热源是啥不?”记者问到。
“知道,说是从地下抽水来供暖。”宋保华说。
山东德州武城县地热集中供暖的换热泵房,从地下汲取的地热水正在换热器中进行换热作业。新华社记者萧海川 摄
宋保华口中的抽水,是当地采集地热进行供暖的新方式。在武城县北环路附近,中国石油冀东新能源武城智控中心的大屏幕上,蓝色、红色等不同颜色管道组成一张复杂的管网图,供暖各类数据实时显示。泵房中多台热泵和换热器昼夜不停,烫手的地热水经换热作业后送向千家万户。
中国石油冀东油田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武城分公司经理郝文龙说,项目目前供暖面积260万平方米,年可节约标准煤5.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5万吨。
供暖事关民生。既要温暖过冬,又要绿色低碳。为此,山东各地采取的办法,不仅是地热。
与往年相比,泰安市宁阳县华丰镇6000余户居民温暖如故,热源却大有不同——从一块块燃烧的煤块变成了7公里外的工业余热。
“化工企业机器设备需持续降温,以往通过冷却塔直接对大气散热,造成热能和水资源双重浪费。”山东晋煤明升达化工有限公司是工业余热的主要供给单位,谈起此前的浪费,公司党委书记吴海玖遗憾地说。
如今,浪费少一分,效益增一分。高温冷却水的热能被送进了当地热力公司的供暖系统。“供水温度55摄氏度、回水温度40摄氏度,二者温差越大,说明越多热量送到百姓家里。”在宁阳县经开热力有限公司总调室内,总经理孙亚洲说。
记者了解到,山东热源结构持续优化,部分地区甚至将核能也纳入了供暖热源体系。
国家电投“暖核一号”核能供热工程。(采访对象供图)
摸着家中热乎的暖气片,烟台海阳市日升山水苑社区居民付秋凯说,自从用上核能供暖,家中温度在供暖季保持在25摄氏度以上,“之前从没想过,核电站除了发电,还能供暖。每平方米的取暖费降了1元,真是想不到的实惠。”
这里的热源,来自10余公里外海阳核电站国家电投“暖核一号”核能供热工程。工程抽取核电机组发电后的部分蒸汽为热源,在物理隔绝的情况下进行多次热量交换,最终通过市政供热管网将热量送到居民家中。过程中只有热量传递,没有物质交换,确保供暖安全可靠。
“暖核一号”核能供热运维工程师正在现场巡检。(采访对象供图)
从2019年至今,核能供热工程的功率从31.5MW升级至1134MW,供暖面积从70万平方米扩展到近1300万平方米,核能供暖从园区试点走向了跨市供应。“随着后续机组的建成投运,并结合周边地区取暖需求,核电站预计2026年可为青岛地区供暖,远期供热能力将达到2亿平方米,覆盖范围更广。”山东核电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非说。